返回 第30章 皇太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人文官和武将,志在入关夺取中原。历史上他在崇祯十二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皇太极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养,积极推行振兴文教的措施。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首先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他强调发展文教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于当年开了科举,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二百人。并规定从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

  他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汉人的政策,强调宽待辽东汉人,“我国中汉官、汉民,从前有私欲潜逃,及今奸细往来者,事属以往,虽举首,概置不论”,推行满汉一体,“凡审拟罪犯,差徭公务,毋致异同”,禁止满人扰汉人,“有擅取庄民(指汉人)牛、羊、鸡、豚者,罪之”。皇太极屡次谕其臣下,对于“凡新旧归附之人,皆宜恩养”,把故意扰害汉人的行为视为“隳坏基业”。并规定“管辖汉民各官,以抚养之善否”作为“分别优劣”的考核标准。再三申谕“今后来降之人,若诸贝勒明知而杀者,罚民十户;贝勒不知而小民妄行劫杀者抵死,妻子为奴。”

  此次皇太极率八旗及蒙古大军入犯中原,就曾再三申谕“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二贝勒阿敏在崇祯三年六月撤回沈阳前,对迁安、永平施以屠城,皇太极对此极为愤怒,宣布阿敏为国贼,认定其弃永平而屠城中百姓是“心怀嫉妒,故欲毁坏基业”,将其幽禁而死。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崇德六年(1642年),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中生俘大明督师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亲眼看到大清入主中原的理想实现。死后尊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其第九子福临即位,即是大清顺治皇帝。m.trip118.com

  此刻已是皇太极第二次来到北京城下。一个多月前的十一月二十日,黄太极率后金大军绕过蓟川兵临北京城下,与城外背城而战的各路明军展开战斗,并遂一击败了所有对手。消灭了大明的野战部队后,黄太极没有急于进攻北京城,而是转而对京畿地区进行劫掠,并在通州张家湾截断了大明的漕运,抢掠了大量的漕粮和漕银,焚毁漕船一千多艘。在牢固控制了京畿地面后,现在他带着大军重新来到北京城下,要试一试这个庞然大物了。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皇太极锐利而淡漠的目光看着远处高大巍峨的北京城,似乎想要透过厚厚的城墙看到紫禁城里的那个大明朝的年轻皇帝。在他看来,这位十九岁的大明皇帝无论政治能力还是军事能力,甚至在学问见识上,都不是他的对手。但这位年轻皇帝的后面,是大明朝的万里江山和一亿以上的人民。大明这个庞大的帝国虽然已经朽蚀不堪,但巨大的体量,不是他的三十万八旗军民所能相提并论的。他知道,就算此次能攻进北京城,他也没有能力吃下它,更没有能力消化它。

  今天他不是来攻城的,而是来告别的。北京城,现在还不到夺取的时候。皇太极的怀里,揣着一封写给崇祯的信。在这封信里,他用卑微的语气向崇祯提出议和。

  “父汗,儿臣愿领军首先攻城。”一旁的豪格低着头说道,坚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

  皇太极看了看他的这个长子,心中不由生起一阵怒意。豪格以前的表现他是满意的,而且他对豪格也寄予厚望,甚至有立其为储君的想法。但是前几天豪格莫名其妙地丢了顺义城,仅带着二十几名亲随逃了回来,不仅损失了城内屯积的大量粮草物资,还拆损了上千精兵。盛怒之下,皇太极当场褫夺了豪格的贝勒封号,要将他推出去斩首,在众人求情之下才作罢。

  豪格的兄弟

第30章 皇太极(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