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2章 父子话科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

  后世常说的头甲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也是在在这个时候确立的,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榜眼这个词语。

  考中第一名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其实也就是庆贺一下联系感情,为自己以后做铺垫,混个同榜之谊。

  那为什么又要成为探花呢,原来当时中进士的人要一起游园庆祝叫探花宴。

  当然了还要中进士人中的美貌少年到名园摘花,去迎接状元,被成为探花使。

  这些都是赵匡胤知道的,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探花在宋朝的时候才成为头甲的第三名的。

  不过在唐朝这些新进的进士参加过宴会以后,还要一起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这也是后世有名的“雁塔题名“。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就是要一个十分有名气的人向上推荐你。

  因此,考生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自己以后的升官之路,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当然这个不仅可以向一些公卿推荐自己,也可以向礼部投自己的得意之作,这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reads;。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给自己的的科举之路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时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曾经就向当时的公主投过自己的诗作也确实获得了成功。https://www.trip118.com

  但是赵匡胤还最反感这样的人,很多欺世盗名之徒也凭借着这个平台进入了官场。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进入官场之后能够有什么作为呢,不用说了,也知道了。

  下面才是赵匡胤通知最为感兴趣的的,因为在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七百零二年。应武举的考生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这样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以后的军中骁勇之将,这一点赵匡胤十分的满意。

  但是他心里却不准备再次设置武举了,他虽然欣赏这些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但是他更害怕武将的实力再才膨胀。

  他正准备限制武将呢,还能再开武举吗,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不自在吗?

  “你说的也有道理,这科举本来就是不断的发展的,特别是唐朝更是将其细化了,你说说你想增加什么吧,但是你说的一定要有道理?”

  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

  “因为我准备在建隆二年的时候,就准备开科取士,我们需要这些文人,所以我们必须想一个完全的办法知道吗?”

  “我要加的东西,当然是对我们大宋有利的,对百姓有利的,不然还要这些干什么,我们开科举的目的不就是选拔有用的人才吗?”

  赵旭一点也不奇怪赵匡胤也重开科举,这是必然的,他需要大批的文人去地方任职,这些人只能是科举。

  不然一时间还真的找不出来这多的人,科举是最可行的办法,赵匡胤看来又要有大举动了。

第152章 父子话科举(3/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