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罗刹国沙皇得知中鲜卑利亚北部失守,气得差点吐血,本来想夺取大华朝控制的中鲜卑利亚南部,没想到反而被大华军夺取中鲜卑利亚北部。
他气急败坏地叫嚣着要全面报复,于是倾全国之力派出15万大军对中鲜卑利亚地区进行反攻。
大华军依托前线的各大城池,以逸待劳,牢牢守住叶尼塞河沿线,罗刹军一时难以获得战果。
总体上来说,罗刹军比较擅长在冬季作战,在冬季的时候利用严寒的天气对大华军进行进攻,在夏季的时候进行蛰伏。
大华军则恰恰相反,在冬季的时候以防守为主,在夏季的时候进行反攻,收复失地,甚至越过叶尼塞河,推进到叶尼塞河以西地区。
就这样两军以叶尼塞河为战线进行着长期的拉锯战,就此进入长达数年的相持阶段,谁也占不到便宜。trip118.com
中鲜卑利亚前线远离大华朝内地,相对来说,大华朝的后勤补给压力更大一些,需要动员了上百万民夫运送物资,给朝廷的财政造成了很大压力,国内空有近百万的军队,却只能在鲜卑利亚前线维持十二万的兵力。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大华朝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筹备军费,甚至还在民间发行战争债券筹措军费。
要不是大华朝人口众多底子雄厚,不然还真的可能会破产。
战争进入第五个年头,两国的战略平衡突然打破,胜利的天平向大华朝倾斜。
因为期待已久东萨彦岭山脉的隧道打通,北京到瀚海城铁路终于得以修通,不用再征用百万民夫翻越萨彦岭山脉运送物资,得以节省出大量的军费,大华朝总算缓过劲来。
有了铁路,前线的后勤补给不再是问题,财政压力大为减轻。
大量的后勤补给和兵力通过鲜卑利亚铁路源源不断输送到瀚海城,然后再经过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水域船运到各个战场。
李向东已经在考虑向前线增兵,以打促和。
大华朝对于战争的态度悄悄开始转变,以马天佑为首的主战派建议大军向鲜卑利亚前线增派十万兵力,以打促和。
方鹏飞甚至提议,继续向西推进,夺取鄂毕河以东地区,国界以鄂毕河为界线。
以沈子衡为代表的主和派则建议见好就收,没有必要继续延长战争,减轻财政压力。
两派各有自己的理由,争争执不下
第481章 大结局(1/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